无盐不成味,无米不成炊。盐作为“百味之首”,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料。盐的重要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言而喻,但摄入过量的盐也有可能引发高血压等慢性病。因此,减盐酱油、减盐榨菜、减盐蚝油等“减盐”食品应运而生,这些减盐食品可以放开吃吗?

那可不一定!
减盐食品的钠含量不一定少
普通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。很多消费者觉得,减盐食品就是低钠食品,这可大错特错了,因为一些减盐食品的钠含量不一定低。
在某些减盐食品外包装的营养标签上,每百克食品含钠量甚至超过2000毫克,这个量已经和人体每日所需的钠含量(2000至2500毫克)相接近了。

目前国家对减盐食品的含钠量没有统一标准,具体减盐减了多少依靠行业自律。根据我国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,宣称钠(盐)含量减少的食品与参考食品相比,前者钠含量必须减少25%以上。简单来说,一款食品想宣称“减盐”,只需找一款大家熟悉的同类食品进行对标,让减盐食品的钠含量比对标食品低25%以上即可。
换句话说,减盐减的是相对的百分比,而非减到某个绝对值。如果对标食品含钠量过高,即使减少25%以上的钠含量,减盐食品的钠含量依然可能偏高。
科学减盐需要从“源头”做起,尽量购买低钠食品。减盐不等于低钠,把钠减下来,才真正对身体有益。识别哪些食品属于低钠食品,归根结底要关注的是钠含量本身。预包装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标签,为消费者了解食品钠含量提供了帮助。
消费者应重点关注食品外包装上营养成分表中钠的含量,看清其单位是“每100克”还是“每份”;若单位是“每份”,则还要看清每份是多少克,以此来计算食品中的钠含量。
1克盐 = 1000毫克氯化钠 = 393毫克钠
1000毫克钠 = 2543毫克氯化钠 = 2.54克盐

食用低钠食品、低钠盐等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钠的摄入,但肾脏疾病患者需要征询医生的意见,不要盲目选择低钠盐。
科学减盐从厨房做起,减少烹饪过程中盐的使用。
可以在厨房中使用限量盐勺;减少5%至10%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,且有助于人们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。
巧妙选择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、提鲜,这样可以在增加食物多样性的同时减少盐的使用。例如,可以用葱、姜、蒜、辣椒、花椒、柠檬和醋等增味;鸡精、酱油、蚝油、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,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、合理搭配。
最后,减盐不仅要控制食盐、鸡精、味精、酱油等“看得见的盐”的摄入量,还要注意减少“隐形盐”的摄入。饼干、薯片等食品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,含钠量较高,即使吃起来不咸,也不宜多吃。
番茄酱:2小包=188毫克钠
原味薯片:40克/小包=200毫克钠
薯条:大份=583毫克钠
豆腐干:90克=622毫克钠
鸭蛋:1枚=1759毫克钠
瓜子:1包=1894毫克钠
辣条:1包=2904毫克钠
方便面:1桶=3575毫克钠
火腿肠:1根=4169毫克钠
凤爪:2个=6130毫克钠
盐吃多了虽然不好,但盐中的钠是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不可或缺的元素,对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,摄取太少或缺乏会出现疲劳、虚弱、倦怠等现象。我们需要科学减盐,但不能矫枉过正。

减盐,一起行动,
吃出健康好状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