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中,
我们都会遇到过期食品。
有人认为:食品超过保质期就变质了。
但也有人说:只要没有异味就可以吃。
食品过期了,你会采取哪种方式?
“保质期”这个词常见于食品包装标识上,根据我国标准GB7718-2011《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》中的定义,保质期是: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(例如0℃~4℃)下,保持品质的期限。
因此,保质期是指保持品质的期限在这个时间里,食品是可以售卖的。
但食品的变质,是一个持续的、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。决定食品“是否好吃”的因素,不仅仅取决于“放了多久”。还涉及到食品的储存环境,包括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氧、污染物介入等指标。

长保质期的食物,“过期前一天”和“过期后一天”区别不大;短保质期的食物,建议扔掉别吃了!
“长保质期食物”通常会经过比较严格的杀菌处理,如罐头、饼干、坚果等,相隔一天吃,区别不大。
“短保质期食物”大多没有完全解决微生物问题,微生物会不断繁殖,保质期通常会尽量压缩。这类食物一旦过期,很容易造成微生物指标超标,不建议食用,例如大多数的新鲜肉类、蔬果、糕点。

参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保质期
感官测试:由一组经过特定训练的成员,定期对产品的外观、质地、风味、可接受程度等方面作出评价。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贴近真实的食用过程,从而有效保证消费者的体验感。
微生物测试:由于感官测试有一定的主观性,在试验中,厂家还会检测各种微生物指标,比如菌落总数、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化。
加速破坏性试验:将食品置于某种恶劣的条件下贮藏,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品质检验,共进行多次。在设计加速破坏性试验时,经常将温度设置为关键的变量。通常情况下,环境温度每上升10摄氏度,大多数食品的变质速度会翻一番,而一些冷冻食品的变质速度,则可以达到正常情况下的四十倍,极大缩减了测试时长。
购买食物时,除了关注“日期”,也不要忽略了贮存条件。贮存条件通常有“常温”“冷藏”“冷冻”,有些食物还会标注“阴凉处避光保存”。如果贮存时没有遵守条件,那即使没有过期,也建议不要再吃了。
所有食物,
都建议大家在保质期内吃完!
同时,也一定要注意存储方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