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食用油不只是为菜肴增色增香,更重要的是食用油提供了人体所需约50%的脂肪酸,一旦脂肪酸摄取失衡,就会导致营养失衡,进而导致糖尿病、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生。其实,在“吃油”这件饮食中的大事上,很多人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,快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?
根据来源,烹调油可以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,常见的植物油包括豆油、花生油、菜籽油、玉米油、葵花籽油、亚麻籽油、橄榄油等;常见的动物油包括猪油、牛油、羊油等。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,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,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。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可能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,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。

虽然植物油不含胆固醇,但并不意味着它对血脂没有影响。植物油也是油脂,含有大量脂肪,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导致肥胖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
选择植物油还是动物油,关键要看个人日常膳食组成。如果平时吃猪肉、牛肉、羊肉比较多,建议烹调油尽量选择植物油;如果平时多食素,也可以适量使用动物油烹饪。
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、维生素E、植物固醇。脂肪又称甘油三酯,约占食用油的99%以上,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。甘油三酯是由甘油(约10%)和脂肪酸(约90%)组成的。脂肪酸种类很多,不同品种的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种类含量不同,营养也不相同。有些脂肪酸是人体必不可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,如亚油酸和α-亚麻酸,人们主要从植物油中摄取。

植物油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能量,而且在烹调中赋予食物特殊的色、香、味,增进人的食欲和增强饱腹感,适量摄入能够促进维生素A、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,对健康发挥重要作用。
因此,食用油不是吃得越少越好,而是应该适量摄入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推荐的食用量是每人每天25-30克。
脂肪酸包括顺式和反式两类,反式脂肪酸有三个来源:
一是天然食物,如牛羊肉、乳和乳制品等含有反式脂肪酸;
二是植物油氢化和精炼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;
三是食物在煎炒烹炸过程中,如果油温过高且烹制时间过长,会产生反式脂肪酸。
反式脂肪酸摄入过量会增加发生冠心病的风险。因此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推荐,成人每日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宜超过2克。
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有两个小窍门:
一是在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用油的使用量,避免油温过高和反复油炸煎炒;

二是在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,尽量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低的食物。
需要注意的是,减少摄入加工零食和油炸香脆食品,如薯片、饼干、蛋糕、加工肉制品等。吃完后应补充富含维生素C或纤维素的新鲜水果、蔬菜。
真相:都可以放心吃
有人因为受到“浸出工艺需要用到汽油”传言的影响,从此只认压榨油;市面上的很多压榨油也大打各种健康的旗号,还有的直接强调:自己是纯手工压榨!
要说到浸出工艺,确实和6号轻汽油有点关系,也就是食品加工助剂“正己烷”。不过,根据我国《GB 2760-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,正己烷在最终的食品检测中是不允许检测出来的。
所以,无论是压榨油还是浸出油,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并且符合质量标准的油,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。
真相:虽然便宜,品质下降
去过超市买油的朋友肯定有印象,那些大桶小桶不同规格的食用油堆成各种形状的促销造型。很多人会倾向于购买大桶装,因为核算下来更便宜实惠,反正每顿饭都会用到,放家里慢慢吃呗。
但是大家却忽略了大桶装的食用油往往存在两个问题:
1.食用油包装几乎都是塑料桶,有研究说食用油包装材料中的增塑剂会溶到食用油中。
2.透光性比较好,如果储存不当,长时间受阳光直射,以及开封以后密封性下降等因素,会加快食用油的氧化变质。
大家留意一下就会发现,放久了的食用油能闻到一股“哈喇味”,这就是由于油脂的氧化酸败而导致的。这样的油,不仅风味下降也会危害健康。
所以,建议普通的三口之家,购买小包装的食用油就可以了,而且如果可以最好选择玻璃瓶包装,或者将塑料包装的买回来后及时倒入干爽的玻璃容器中密封保存。
真相:吃油也要多样化
不同的植物油含有的脂肪酸种类是不一样的,如果长时间只吃一种植物油,脂肪酸的摄入就会很单一。
所以,建议下列三类油换着吃更健康。
1.富含α-亚麻酸:紫苏油、亚麻籽油、胡麻油。
2.富含亚油酸:玉米油、大豆油、核桃油、葵花籽油、芝麻油、棉籽油、胡麻油。
3.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:花生油、橄榄油、茶油、菜籽油。
真相:调和油不是你想的那样!
很多人认为,调和油的意思是很多不同种类的油混合在一起,吃的时候可以吃到不同种类的油,营养更丰富。
事实上,并不是这个样子的。调和油是将两种以上的精炼植物油混合在一起的食用油,更适合于煎炸食物。精炼植物油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,过多食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会增加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。
所以,要提醒大家的是:调和油不是“万能营养油”,偶尔用来煎炸东西就好,而且要少买,不要买那么一大桶的。买的时候别被名字忽悠了,多看看配料表。